去年12月台湾外销订单较前年同期减逾23% 全年负成长******
中新网2月1日电 据台湾《中国时报》报道,台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1月31日发布2022年12月外销订单为521.7亿美元,比前年同期大减23.2%,继11月后,再创14年来的当月最大跌幅。2022年全年订单金额衰退1.1%,为3年来首现负成长。
展望2023年表现,台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统计处长黄于玲直言“比去年更诡谲难预测”,推估1月外销订单约380至400亿美元,年减幅度扩大为32.1%至35.5%,首季还未看到由负转正的迹象。
去年11月、12月台湾外销订单金额皆年减逾23%,是自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,分别年减28%、33%之后,当月的最大跌幅。
摊开岛内七大产品接单表现,都呈双位数衰退。12月科技类的资通信、电子产品金额年减逾2成,光学器材更大减4成。传统类的基本金属、机械、塑橡胶、化学品衰减1成9到3成4。
台湾经济研究院同日下修2023年全年经济成长率至2.58%,较去年11月的预测数下修0.33个百分点,主要是全球需求转弱,以及民间企业投资趋缓。
剧中相关商品热度飙升 热播剧为啥能成“带货王”******
《狂飙》火了。这部反黑题材的电视剧自播出后口碑炸裂,收视率一路狂飙,剧中相关商品也热度飙升:安欣警官破案用的电脑品牌引关注,剧中的美食肠粉、猪脚面火出圈,剧中关键角色高启强的“成功秘笈”《孙子兵法》更是成为电商平台销冠……热播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可见一斑。
这些年,随着电视剧产业高质量发展,一部剧带火一件商品、一个景点乃至一座城市的例子屡见不鲜。当年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热播带火临潼火晶柿子等陕西美食;《安家》热播后,上海老严包子铺的原型门口排起长队;《梦华录》热播让人们对象征传统文化的汉服和茶饮心向往之……一些敏锐的商家抓住热点,借势营销,赚得盆满钵满。这是很多品牌绞尽脑汁搞花式营销、主播们坐在直播间讲上一天也未必能达到的效果。
热播剧为啥能成“带货王”?作为最贴近大众的文艺形式之一,影视作品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和传播效应,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,从而带动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的消费热潮。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播出多平台、收看多屏幕的时代,一部电视剧的播放量动辄百亿次,抵达人群之广、产生辐射力之大不可小觑。
影视作品拉动生产消费大有文章可做。用好热播剧的带货力无疑是消费市场捕捉流量、挖掘存量的关键一招。如何让电视剧更好地为消费市场再添一把火?在这方面,影视工业更为成熟的国家有比较丰富的经验。比如,韩国电视剧就是通过有意识地策划,为韩国的旅游、服装、化妆品、食品、手机等行业带来巨大品牌溢出效应,使这些产业获得更大市场空间,电视剧不仅输出了韩国文化,还培养了“韩国制造”的消费市场,达到两全其美的传播效果。
近年来,国产电视剧也开始有意识地为民族产业“代言”。不过,一些电视剧一味急功近利,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创作上,也未深入研究如何更巧妙地与消费市场结合,过度植入或“硬”植入广告内容,让消费者的观剧体验大打折扣。这些剧尽管因为满足了品牌方的广告宣传需求而获利,却因剧情拉胯而翻车,品牌最终也没有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。如果作品本身是浮夸的、空洞的,观众就很难认同剧中植入的价值理念,更不会为其想带的“货”埋单。
作为文化产品,电视剧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创造多少收视率、经济价值,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,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。《狂飙》之所以能成为“带货王”,关键是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,有令人可亲、可信、可感的人物形象作支撑。润物无声更能深入人心,靠剧情打动吸引观众,这样的“带货王”才有更广泛持久的影响力。(经济日报)